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一区,一本久久伊人热热精品中文,亚洲AV女人的天堂在线观看,三级国产污视频在线观看

                當前位置:首頁 > 清流新聞網(wǎng) > 清流文苑 > 
                尋脈清流三角戲的歷史變遷
                2022-11-17 15:45:43?張華?來源:三明日報  責任編輯:  

                民間戲曲具有很強的生命力,它根植于民間土壤深處,契合普通百姓的文化需求;它經(jīng)歷歲月風雨的洗禮,依然生生不息。

                在清流縣龍津鎮(zhèn)供坊村一帶,流傳著一種叫三角戲的民間戲曲。它自明嘉靖年間從江西傳入清流后,幾經(jīng)興衰沉浮,從一外來戲種成為本土文化,從曾經(jīng)的南方“二人轉”成長為現(xiàn)代“文明戲”,以一種簡單、樸素的形式傳承著古老的鄉(xiāng)風文明,并于2022年初成功申報第七批福建省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。我們走進龍津鎮(zhèn)供坊村,在三角戲團名譽團長葉慶華的陪同下,探尋三角戲在數(shù)百年風雨中依然保持蓬勃生命力的生存土壤和精神源頭。

                從“外來劇種”成為“本土文化”

                三角戲,過去又稱為采茶戲、三腳班,三個人就能搭腳建班子,分別擔起生、旦、丑三個角。有的甚至就是“夫妻挑”,夫妻倆挑著擔子走村串戶,唱戲表演,艱苦謀生。相傳,供坊三角戲是由江西的山歌戲傳來,它能落地于供坊,并傳承數(shù)百年之久,頗有一段淵源。

                供坊,舊時又稱為龔坊,以龔姓人為主,城關的葉姓人與龔坊龔姓人是表親,后遷徙至龔坊居住,并不斷繁衍,葉姓也逐漸成為龔坊的重要姓氏之一。

                供坊葉氏祖先,過去居于清流縣城關水南路一帶,鄰近十字街、太平店等街市中心,再往東,有樊公會,每年八月二十八有雜劇演出。一到圩市或廟會,十里八鄉(xiāng)的鄉(xiāng)親們蜂擁而至,在這里交流物資,采辦物品,十分熱鬧,因而也引來周邊一些雜耍、唱戲的班子?;蛟S,是一個極為巧合的機緣,明嘉靖年間,江西的一個采茶戲班來這里趕圩,搭臺表演。這時,供坊葉姓十二世葉子卿、葉子清兩兄弟也恰巧來此訪親趕圩、看戲,從此被其深深吸引。之后,每逢圩市,葉氏兩兄弟必定前來看戲。

                日子久了,葉氏兩兄弟耳濡目染,也能哼唱兩段,但他們漸漸不滿足于只能在圩市前往城關看戲,盤算著怎么把戲班師傅請到供坊,教他們唱戲。

                古時,唱戲被認為是下九流的行業(yè),社會地位很低。唱戲往往是一些貧苦人的職業(yè),他們走南闖北,風餐露宿,顛沛流離。哪個地方有圩場了,或是哪個村有人辦喜事了,戲班子就往哪跑,唱戲捧場。臺上風光一時,而在臺下,戲子卻僅能混口飯吃,極為卑微。葉子卿、葉子清兩兄弟卻對三角戲情有獨鐘,終于有一天,他們把戲班子師傅請到供坊教戲、學戲,并住到各家,輪流吃飯。時間久了,戲班師傅們也被供坊村民對戲劇的熱愛所感動,逐漸在這里安定下來。

                當然,三角戲在供坊扎根下來,還與供坊的地理區(qū)位緊密相關。供坊位于城北十一里處,與縣城極近,周邊又有下窠、樓下、嶺下、俞坊、拔里等眾多村莊,城北二十里處的嶺下還設有圩場。戲班子除了在供坊教戲,還常常到周邊各村唱戲,也可去嶺下或城關趕圩,靠著唱戲完全能夠生存下去。

                在戲班師傅的教授下,供坊、下窠、拔里等地越來越多的村民愛上了唱戲,逐漸組建起自己的戲班子。最鼎盛時,幾乎家家都有演員,家家都能上臺。而這一唱,就從明嘉靖年間一直傳承下來,一唱就是400多年的光陰。

                戲曲逐漸成為供坊的一種民俗,本村的姑娘們從小聽戲、唱戲,許多女孩在十四五歲豆蔻年華開始登臺表演,即使她們成人后嫁到外村,也依然保持著對三角戲的熱愛,經(jīng)常回村唱戲。從外村嫁到供坊的媳婦們,卻有些靦腆,不如本村姑娘大方,但經(jīng)過三五年后,也逐漸融入了當?shù)孛耧L,喜歡上三角戲。

                戲曲的傳承與發(fā)展,必然有其深厚的土壤。我們走進供坊,來到三角戲傳承所,一入門,便看到展板上清晰記錄著自明嘉靖以來至今,供坊三角戲的傳承脈絡,墻上張貼的一張張演出照,彰顯著曾經(jīng)的榮耀與華彩。村口一間小食雜店的老板娘正拿著手機,看著抖音里的古戲唱段,她說年輕時也曾上臺唱過戲。不遠處的長廊里坐著村里的老人,有的已經(jīng)七八十歲了。葉慶華介紹,那里有幾位曾經(jīng)是供坊三角戲的紅人。三角戲,正是以一種簡單樸素的生存形態(tài)、一種深入百姓的草根形式,在供坊及周邊地區(qū)繁榮并傳承了數(shù)百年,成為一代又一代人深刻的鄉(xiāng)愁記憶。

                從南方“二人轉”成長為現(xiàn)代“文明戲”

                在舊社會,三角戲有著南方“二人轉”的別稱。從戲班子結構上看,頗有些東北“二人轉”的形式,一個舞臺,三人成角,唱念做打,撐起了一臺又一臺戲。從劇目內(nèi)容來看,在當時文化生活極為貧乏的情況下,演出沒劇本,大多為喜劇、鬧劇形式,有時候也摻雜些打情罵俏的葷段子,故而當?shù)匾灿小澳腥丝戳巳_班,鋤頭耙子放上山;女人看了三腳班,房門窗戶不用關”的笑談。

                供坊還流傳著一個小故事,說的是民國中期,供坊出了位名角叫葉養(yǎng)茍,以出演“旦”角而成名,又被稱為“茍小旦”,他唱紅了縣城,還常常隨村里的戲班子到長汀、寧化一帶演出。他的妻子聽別人說茍小旦戲唱得好,便對他說,你在外面唱這么好,在家里也唱兩段來聽聽??稍谕馊傆^眾的粗俗段子,怎么能拿回家唱給老婆聽呢。茍小旦羞煞了臉,急忙說,這個不好聽,不好聽。

                新中國成立之初,百廢待興,在當時社會文化水平整體較低的情況下,三角戲雖有一定的局限性,但改造后以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,再次活躍在舞臺上,擔當起了傳播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重要任務。

                1952年,供坊戲團成立了,1957年更名為“供坊業(yè)余采茶劇團”。此后,逐步規(guī)范演出,有了劇本,唱起了文明戲。劇團對古裝劇的劇本、內(nèi)容、形式等進行了改造,開始上演《十五貫》《落馬橋》《才郎別店》等“文明戲”,還根據(jù)抗美援朝的需要,改編了《送郎參軍》等新戲。這些改造后的“文明戲”,積極歌頌新文化、新道德、新思想,為傳播社會主義思想起到了積極作用。

                供坊村民愛聽戲、愛唱戲,對他們來說,三角戲不是幾個人的事,而是全村的大事。劇團成立之初,十分困難,村民們自發(fā)捐布票、谷子,購置戲服,道具自己做,布景自己畫,架子自己搭,樂器也都從各家搬到團里來,一個劇團的雛形就這樣搭建起來。

                一個團體就是一支隊伍,戲團也是如此,有主角、配角,有前臺、后臺。當時,以葉欽發(fā)、葉興標兄弟倆為代表的幾位年輕人,加入了戲團。他們上過學,會識字,卻因出身不好,屬于被教育改造對象,非??释幸粋€平臺展現(xiàn)自己。加入戲團后,他們學戲、唱戲,專心致志地研究戲曲,還運用三角調(diào)創(chuàng)作新曲,逐漸成了團里的頂梁柱。成角后,十里八鄉(xiāng)地去唱戲,轟動一時。在他們的帶動下,也吸引了村里其他年輕人參加,戲團成員達到十七八人。

                負責后臺的葉興萬,是團里的老黃牛。當時,許多演員不講紀律,有時還耍大牌,該出場時不出場,該上臺時不上臺。葉興萬總是不厭其煩地勸說,召集大家演出,一次不行,就兩次、三次,直到把大家都叫齊。

                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,劇團演出時斷時續(xù),走走停停。后來,古裝戲被當成“四舊”,漸漸偃旗息鼓,老戲服也被村民裝進箱子里,挖了個洞藏起來。劇團配合當時的形勢,唱起了樣板戲,《智取威虎山》《沙家浜》《紅燈記》走上了供坊戲臺。

                在這特殊時期,供坊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。1967年,三明閩劇團整體下放到了供坊。這些閩劇團的演員們,稱得上是專業(yè)級的演員,唱起曲來字正腔圓,一招一式頗有韻味,給大家?guī)矶恳恍碌母惺?。他們來供坊體驗農(nóng)村生活,與村民們打成一片,也常常和村民們唱戲說戲,討論表演,給三角戲的傳承注入新的活力。

                據(jù)葉慶華介紹,當時閩劇團成員都住到各戶鄉(xiāng)親家里。他隔壁一家鄉(xiāng)親住的是劇團老張一家,給他的印象特別深刻。老張一家祖孫三代六口人,有五個人是劇團成員,這次全家隨團下放到供坊。老張是位盲人,非常熱愛學習,即使大冬天,也坐在門口,曬著太陽,摸著盲文,學習毛主席著作。老張的一個兒子名叫張傳配,又被稱作黃老戲(諧音),當時上臺出演的都是楊子榮、郭建光、李玉和這樣的英雄人物,臺上形象十分高大。2016年,葉慶華因三角戲申報市級非遺,隨劇團到三明演出,再次見到黃老戲時,已時隔40多年,曾經(jīng)高大的英雄,如今已變老變矮,不復當年形象,但能從他身上依稀找到當年供坊戲臺上熟悉的影子。

                三明閩劇團成員下放供坊,短的半年,長的七八年,后來陸續(xù)回城,或被安置到各地。但在閩劇團的帶動下,供坊三角戲逐漸從草根劇班向現(xiàn)代文明戲班發(fā)展,即使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里,村民們心中,也始終保存著對三角戲熱愛的火苗。這也正是經(jīng)歷一遍遍風雨洗禮后,當周邊鄉(xiāng)村戲團逐漸解散時,供坊三角戲依然頑強生存并得到發(fā)展的因素之一。

                深入骨髓的基因和摯愛

                “三角戲能在供坊一直傳承下來,這是我們骨子里的基因和摯愛?!弊咴L中,三角戲團名譽團長葉慶華反反復復強調(diào)這一觀點。

                葉慶華在供坊出生、長大,從小受村里長輩們的耳濡目染,天生一股對三角戲的熱愛之情,而供坊村還有許許多多像他一樣對三角戲癡迷的鄉(xiāng)親。正是由于他們一代又一代人不遺余力的付出,三角戲才能得到繁榮和發(fā)展。

                “自古,供坊就有戲臺。”葉慶華介紹,供坊古戲臺原址就位于現(xiàn)在的葉氏祠堂旁邊。他幼年時,當村里的高音喇叭響起,村民們都自發(fā)涌到戲臺周圍,人山人海,熙熙攘攘。這時,汽燈一點,整個戲臺都亮堂起來。隨著小鑼敲起、小鼓擂響,演員們穿紅著綠,陸續(xù)登臺,方寸舞臺上,演繹出一幕幕人生悲喜。舞臺中央,立著一支麥克風,包裹著紅綢布,把演員們“咿咿呀呀”的唱音傳到村里的各個角落。看戲的,看的多是熱鬧,村民齊聚這里,更像是赴一場盛會,三角戲的旋律就在這一遍遍的重復中被刻進了腦海深處。遺憾的是在20世紀70年代,由于村部建設,老戲臺被拆了,直到2017年才擇址于村口開闊處重建起新戲臺,總造價42萬元,紅墻、飛檐、斗拱的仿古風格,彰顯著這里古老的鄉(xiāng)村戲曲文明。

                進入20世紀80年代,鄉(xiāng)村戲曲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風。1984年,沉寂了二十多年的古裝戲重新登臺。當年被供坊村民們裝箱埋進洞里的戲服,被挖了出來。開箱那一刻,人們眼前頓時一亮,一件件精美的戲服重見天日,鳳冠霞帔,紅綢綠衣,刺繡精美,令人驚艷。葉欽發(fā)、葉興標等戲曲骨干又重新回到舞臺,十里八鄉(xiāng)地去唱戲,不僅在本縣,鄰近的寧化、明溪、長汀、連城等縣的很多鄉(xiāng)村都來請他們?nèi)憫?、唱戲?/p>

                在傳承所,現(xiàn)任團長龔毛古找出了當時編印的十多本老劇本,有《秦香蓮》《喬太守亂點鴛鴦譜》《玉堂春》《鳳還巢》等,這些劇本基本都是手寫、鉛印,編印于1986年,有的封面落款“留用”,有的落款“茜坑采茶劇團翻印”?!败缈印睉菍幓乃纾~欽發(fā)兄弟倆曾到寧化水茜教戲十幾年,足見當年受歡迎程度,這一時期也是供坊劇團最輝煌的時代。

                與此同時,劇團進行了改革,開始招收女演員進團學戲。過去,三角劇團成員全部為男角,女裝也由男扮。此番改革后,女角逐步成為劇團主角,即使男裝也由女扮。目前劇團仍活躍在前臺的男角,僅有團長龔毛古,主要扮演老旦。當時,劇團還創(chuàng)作新編了《都是如今政策好》《計劃生育好》《送子參軍》等現(xiàn)代小戲。1992 年,新編三角戲《假貨》參加福建省第四屆農(nóng)村文藝調(diào)演,獲得二等獎。

                劇團的繁榮持續(xù)了十多年,之后隨著電視、電影的普及和新媒體的推廣,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,三角戲的市場日益萎縮,劇團接到的訂單越來越少。到了2000年2月,劇團在明溪縣沙溪完成最后一次演出,從此封箱停演。

                2012年,葉慶華、龔毛古等眾多供坊人在談論鄉(xiāng)愁文化時,把目光重新聚焦到三角戲,深感保護與傳承好三角戲是每位供坊人的責任。在縣、鎮(zhèn)、村的共同努力下,重新組建了劇團班底,正式注冊成立了清流三角劇團。同時,改革表演形式,重新添置服裝道具和燈光音響,排演并改編、新編了部分劇目。2014年,組織參加三明市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項目演出。2015年,清流客家三角戲《鬧堂》參加三明市戲曲小品會演,獲得一等獎。2017年,重建了新戲臺。2022年初,成功申報第七批福建省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。

                此次我們進村采訪,正逢劇團準備排演新戲《拆墻記》?!恫饓τ洝分v述的是喬家兩姐弟因一堵墻發(fā)生爭議,產(chǎn)生矛盾,民事調(diào)解員老馬前來調(diào)解,教導他們家和才能萬事興,最后姐弟倆拆掉圍墻,除了心墻,兩家并一家。這個劇本取材于真實的故事,改編成三角戲,在倡導鄉(xiāng)村治理、鄉(xiāng)風文明新風尚的時代背景下,具有很強的現(xiàn)實意義,是三角戲融入鄉(xiāng)村振興的一次有益嘗試。

                劇團后臺葉興標,是此次排演的核心人物。他是當年村里名角葉欽發(fā)的弟弟,曾隨葉欽發(fā)四處巡演。葉欽發(fā)因年齡、身體等原因,退出了舞臺。葉興標雖已76歲,仍活躍在舞臺上。他是個多面手,精通二胡、琵琶、揚琴、三弦、笛子、嗩吶等多種樂器。他就像一位總指揮,當全場一切準備就緒,只等他的小鼓一敲,二胡一響,好戲方開場。

                此次排演中,供坊村一些外嫁女兒家也回村參加了討論。生角葉梅香、生角葉素英、旦角龔富秀……她們都出生于20世紀70年代初,是葉欽發(fā)之后的新一代傳承人。她們經(jīng)?;卮鍏⒓友莩觯瑸閭鞒泻头睒s家鄉(xiāng)戲曲作出了很大貢獻。其中的葉梅香,戲風十分活躍,年輕時長相秀美,出演生角,在《梁?!分械陌缦嘀两窳钊梭@艷。后因演出需要,她也舍得放下身段,改演丑角。在近年開展的“三角戲進校園”活動中,她經(jīng)常深入各學校,指導學生們唱戲。

                采訪結束后,在村口的大戲臺,葉梅香、葉素英等7位女角,踩著碎步上場,拋舞長袖,為大家現(xiàn)場來了一段新改編的《七仙女四贊人間》。在她們悠揚的唱曲中,在她們自信的臺風中,我們感受到她們對戲曲那份深入骨髓里的摯愛,她們屬于這個舞臺,而這個舞臺也屬于她們!

                主管單位:清流縣融媒體中心 地址:清流縣龍津鎮(zhèn)北大路519號
                閩ICP備2023009287號-1 閩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備案:35120210013號
                電話:0598-5329559 業(yè)務合作QQ:1476150670 投稿信箱:1476150670@qq.com